(載於《工業技術與資訊》雜誌2007年09月號 第191期【觀念探索】專欄)


「科學離不開幻想,藝術離不開真實。」──Vladimir Nabokov(1899-1977)

等等……這話是否講反了?或是翻譯錯置了?站在《工業技術與資訊》讀者的專業觀點,「藝術」離不開「幻想」,而「科學」離不開「真實」,這不才是「邏輯嚴謹」的「正確組合」嗎?

俄裔文豪Vladimir Nabokov的這句名言,究竟是甚麼意思──「藝術」到底離不開甚麼?或許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無從置喙;但論起「科學從來就離不開真實」這件至高真理,卻哪有爭議的餘地──無論對科學家或工程師而言,讓「操作型定義」發言、讓「實驗室數據」講話,從來都是架構現代文明理性社會的絕對基石,就算把牛頓跟愛因斯坦從另一度空間召喚回來,答案恐怕也不會改變吧!

稍安勿躁,沒人懷疑這論述有問題──也就是因為「科學離不開真實」一事早已天經地義,所以Nabokov才不需再次贅言。那,為什麼實事求是的「科學」會需要「幻想」謬司的加持呢?想找出這項命題的答案,您可別急著腳踩進實驗室、手翻開工具書、眼緊盯長條圖、腦埋入資料庫…試試回到作為人的感性,回到科技史的原點,或許眾裡尋它千百度,真相就在燈火闌珊處…

千百年來,科學與科技從來就不是誕生於實驗室──我想,許多科學家與工程師們早已忘了這一點:天體終日運行、蘋果始終掉落,歷史上不知有多少對眼睛曾經瞧見過同樣的景象。但哥白尼與牛頓腦中的「第一道曙光」卻來自於超乎常人的「異想」!(至於理性證明和邏輯實驗,那可都是後面的事情了,不是嗎?)「幻想」,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始終扮演著啟蒙角色;而「技術」(Technology)與「科學」(Science),則成為釐清問題、進步昇華的關鍵推手──「大膽假設」的幻想,帶領「小心求證」的科技,許多重大發明與突破都服從這個鐵律。

「幻想」作為「科學/科技」最強而有力的引擎,其實包含了兩個成分:「幻」字代表「創意/好奇」,而「想」字來自「需求/渴望」──兩者都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本能,其實與聰明才智關連不大!是的,這項作為「科學/科技」進步原動力的「好奇/創意/需求/渴望」,我不曉得眾家科技菁英父老兄弟姊妹們已經忘掉多久了…今天,我們手上有多少正在執行的「研究/發明/專案/計畫」,早已不知是「為誰而做/為何而戰」?我們的「科學/科技」一點也不人性、一點也不快樂──無論對「製造者」或「使用者」來說,都是如此!

近來偶有一得,發現廿世紀實在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關鍵的分歧點──在廿世紀之前,「需求」不斷地在尋找「科技」;但時至今日,「科技」卻天天提著燈籠碰不著「需求」:我們身處一個科技過剩的時代,卻個個擁有空虛過度的心靈,想來實在諷刺到極點…

那麼,話講回頭,此處能否提供一些「幻想」觸發「科學/科技」的真憑實據,拯救終日苦悶的科技蒼生呢?又要兼顧「夢想」和「現實」,又能發展「科技」和「創意」,甚至還能打造「價值」和「商機」──看似矛盾的交集,天下果真有這麼好康的事情?能否趕緊說來聽聽?

2020年,是個有趣的年份。世上兩大科技強國分別誇下豪語,要在那個未來實現願望:NASA準備在2020年將人類送上火星;而日本經濟產業省打算讓每家人擁有一台日本機器人!

以美國與太空發展的例子而言,早在NASA太空人離開地表之前,月球、火星、火箭、太空船,就已經是每一個美國孩子所同享的幻想經驗;而用日本和機器人文化的關係來講,早在機器人實用化的一天到來之前,原子小金剛、無敵鐵金剛、哆啦A夢和機動戰士鋼彈,就已經是每一代日本孩子所共有的童年記憶。

這些年,科技產業界大家都在問:「科技創意」到底是甚麼?「科技創意」到底在哪裡?

別人會怎麼講,我不曉得;但如果來找我,回答只會有一個──「科技」我們不缺,現在就開始「幻想」可能才最「實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ITN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