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載於《PC OFFICE》雜誌2004年10月號【想像力的邊疆】專欄)

[AITNOG按:這篇文章跟《幼獅少年》09月號的【SF檔案003 從《雷鳥神機隊》(Thunderbirds) 談 科幻文化的影響】算是姊妹作,但角度應該是完全不同咯......]

相信對許多「有點老又不會太老」的五、六年級生而言,《雷鳥神機隊》(Thunderbirds)這名字應該都不陌生才是。

這部1964年由英國電視製作人蓋瑞‧安德森(Gerry Anderson)所創造的「科幻木偶劇」,甫推出即在全球造成話題性的風潮,台灣也於1968年和1974年分別由台視與中視引進播映,一時《雷鳥神機隊》相關的模型玩具和周邊商品賣到缺貨,現在回憶起來,都還能感受到那股濃濃的懷舊氣氛。
不過,一陣流行旋風過後,《雷鳥神機隊》對台灣的影響似乎也就僅止於此:除了在小男生成長過程中偶爾想起之外,什麼也沒有留下。但,一樣的《雷鳥神機隊》,卻曾經對亞洲的另一個島國投下過一枚「科幻震撼彈」,其所造成的衝擊既深且遠,甚至奠定了一整套完整的SF大眾文化標準基調,至今方興未艾──不錯,這個科幻大國就是「日本」。

此話怎講?許多日本動漫畫迷大概要感到疑惑與不解了,但請耐心聽完下面這段敘述再說:

「在太平洋的神秘島嶼上,有一座經過偽裝的秘密基地。一位深謀遠慮的科學博士率領五位隊員,正隨時留意著世界各地所發生的陰謀災變。五名少年英雄各個身懷絕技,而且分別駕駛著五架功能互異的高科技戰機,當接到救難情報時,第一時間就從基地出發前往馳援──因為在這世界的背後,存在一股邪惡的勢力,正對著一切虎視眈眈……」

眼尖的日本動漫迷要說了:是呀!這不是《科學小飛俠》[註1]的劇情嗎?珊瑚礁秘密基地、南宮博士帶領鐵雄、大明、珍珍、阿丁、阿龍,再加上「鳳凰號」等上天下海的各式座機,聯手對抗由大頭目杜蘭沙所領軍的「惡魔黨」,對號入座,恰如其份!

是的,一點也沒錯,但這同時也是《雷鳥神機隊》的故事架構:隱密的崔西島、美國登月英雄傑夫‧崔西指揮愛子史考特、維吉、艾倫、高登、約翰等五兄弟,駕駛著從「雷鳥一號」到「雷鳥五號」各顯神通的救難機具,一起打擊異端邪徒「胡德」的野心,並拯救全球各式各樣的科技災變……

令人驚異的巧合嗎?絕對不是。根據手邊的資料[註2]顯示,《科學小飛俠》首播於1972年,而《雷鳥神機隊》卻早在1966年04月就曾於日本大規模上映。這說明了兩者之間的高度相似,絕對不是偶然──而日本人也從沒否認過這一層微妙的關係:對日本的SF界來講,《雷鳥神機隊》所帶來的影響、衝擊和啟發,從來沒有一天被人忘記過!

別急著找我做激情的考據辯證,那不是這篇文章的本意與初衷。這裡想闡述的是:縱然背負著《雷鳥神機隊》的影子,但無論就日本或台灣(甚至其他地區)而言,《科學小飛俠》無疑是成功的──而且就某種層面來看,甚至比《雷鳥神機隊》還要來得成功──至少,《科學小飛俠》為日本科幻奠定了某種具有魅力的典型,沿用至今;但可惜的是,《雷鳥神機隊》在發源地英國,卻早早就斷了傳承……

這段公案在此地少為人知,但卻頗具啟示性。對於當年熱中於百般嘗試科幻新題材的日本來說,洋劇《雷鳥神機隊》所帶來的全新視野是令人驚豔且對味的:極隱密的基地、儀式性的出擊、準軍事的領導、組織化的團隊、高科技的載具和世界級的任務,大大擴張了當時日本科幻界原本處於摸索階段的SF想像。

這讓日本的科幻創作者下定了兩個決心:一方面,希望能夠去蕪存菁,抓住這些精準的架構優點;另一方面,則期待改良配合本地市場的觀影習慣,另闢新局。於是我們看到了從《雷鳥神機隊》到《科學小飛俠》的細緻轉化。

首先,模糊難辨的「金髮碧眼五兄弟」,換成了個性鮮明的「領隊、酷男、美女、鬼靈精和壯漢之五色戰隊」,提高了觀眾對角色的投入感與接受度;其次,將原本各自獨立出勤的雷鳥機具,加上創意成為「組合式」的行動座架[註3],也大大豐富了視覺上和運用上的變化性;最後,反覆枯燥的隨機救災任務,改由組織陰謀的破壞反制行動所取代,在單元事件的背後加入了危機潛伏的貫串劇情,暗潮洶湧、扣人心弦。

甚至,「雷鳥一號」從游泳池底隆隆升空的畫面,在《無敵鐵金剛》(1972)裡找得到;「雷鳥二號」從岩壁間滑出跑道,登上發射平台的過程,每年《超人力霸王》[註4]中的地球防衛軍戰機都會重演一次;駕駛員從簡報室活動牆面,經由蜿蜒的秘密通道,前往地下停機坪的刻意安排,也幾乎成了任何巨大機器人動畫所必備的華麗出擊儀式……

結果證實,這些改良各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今也皆已成為日本SF作品的招牌橋段與標準戲碼,在大部分的科幻作品中,都能找到它們的痕跡──凡此種種,都是日本人謙虛而有心的學習成績,儘管這些概念的肇始並非原創,但終究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來,而且還越走越精彩!

《雷鳥神機隊》的真人版電影,在2004年的暑假於日本上映了,其所受到的擁戴與好評,據說遠勝於遙遙隔海的英國與美國。結果或許令好萊塢跌破眼鏡,但原因卻真正值得內行人會心一笑。

我們的科幻創作老是在「全盤西化」、「中體西用」跟「捍衛民粹」之間天人交戰;就連面臨科技產業的衝擊與轉型時,也不免陷入「崇洋媚外」、「跨海取經」和「閉關自守」的痛苦抉擇而舉棋不定。也許對華人社會而言,在科幻文化(或科技產業)的轉植過程中,日本人這種謙虛但具有野心的「開創性抄襲」經驗,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參考……

----------------------------------------
[註1] 《科學小飛俠》之日本原名為《科學忍者隊》,此處譯名皆為當年台灣播出時之用語。

[註2] 資料來源:《B-CLUB》雜誌100期,〈大研究:日本空想角色30年史〉,1994年03月15日,BANDAI出版。

[註3] 此靈感或許也是自「多功能運輸機:雷鳥二號」而來,但從「收納裝載」到「團隊組合」之間的巧妙不同,卻直接間接地開創了日本後續源源不絕的「合體機械」潮流。

[註4] 《超人力霸王》之日本原名為《ULTRAMAN》,香港譯為《鹹蛋超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ITN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