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聲明!聲明!所有相關權利,歸原作者所有──AITNOG只是負責做牛做馬罷了......]
----------------------------------------
原著:《科幻縱覽:第二卷 世界科幻文學史》
作者:鄭軍
修訂:AITNOG
   ★ 更正原文錯漏字及標點符號。
   ★ 以台灣地區正體中文行文語法微調語句。
   ★ 將專有名詞修訂為台灣地區正體中文常用語彙。
   ★ 補充相關延伸資訊(專有名詞之原文、年代......等)。
   ☆ 其餘內容(包括作者論述、觀點與立場等)均維持不變。
----------------------------------------
第二章:早期探索者

  第一節:歐洲的拓荒者
  第二節:北美的早期科幻開拓者
  第三節:其它地區的早期科幻開拓者
----------------------------------------
  第一節:歐洲的拓荒者

  《科學怪人》的作者瑪麗‧雪萊在主流文學界的地位很一般。在一部主流文學史中,她(如果能被記錄到的話)僅僅只被看作是詩人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的知音,似乎她的價值僅僅在於給雪萊以精神支持,或者,在雪萊去世後寫一些紀念他的文字。但在全世界科幻愛好者中,瑪麗‧雪萊卻具有十分神聖的地位。因為正是她寫下了科幻文學的開山之作《科學怪人》。

  瑪麗‧雪萊生活在一個複雜的家庭裡。姐妹兄弟五個居然都不同父不同母。她有一位學者父親,曾經創作過《政治正義論(論政治正義及其對道德和幸福的影響)》(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and its Influence on General Virtue and Happiness;1793)的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1756-1836)。母親瑪麗‧沃爾斯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也是一位作家。書香門第出身的瑪麗‧雪萊自幼便有很好的文學功底。

  不過,光有傳統文化的底子,不足以創作出優秀的科幻小說。瑪麗‧雪萊對科學的興趣,無疑來自大詩人雪萊。像許多那個時代的先進知識分子一樣,雪萊著迷於科學。在牛津大學學習期間,他的宿舍裡堆滿了玻璃瓶、蒸餾器、發電機、顯微鏡、甚至作實驗用的火藥、鹽酸。雪萊於科學上的造旨多深不得而知,但他對科學的熱愛由此可見一斑。

  《科學怪人》最初產生於一個文學遊戲。當時,私奔的雪萊和瑪麗‧雪萊住在日內瓦,經常與拜倫(Geoge Gordon Byron;1788-1824),以及拜倫的私人醫生(John William Polidori;1795-1821)等人在日內瓦郊外聚會。一次,大家商議作個文學遊戲:每人寫一篇鬼怪故事。後來只有瑪麗‧雪萊交了卷,那就是這部名垂文史的中篇科幻小說。

  當然,每個讀過《科學怪人》的人都會承認,它是一部深思熟慮的作品。靈感可以一閃而至,但作者在動筆前肯定構思了很長時間。就是在今天,也極少有一個二十二歲的女孩子,能夠創作思想如此深刻的作品。爐邊聚會只是促使它創作出來的引信。

  沒有看到這本書的人常常把「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誤認為是書中那個醜陋的人造人,其實,那是作者給作品裡的青年科學家起的名字。弗蘭肯斯坦可以說是早期的唯科學主義者,頗似今天執著於培養複製人(clone)的雷爾教徒(Raelians)。他為了製造生命,從停屍房等處收集不同人體的器官和組織碎片,利用當時的生物學知識,拼合成一個人體。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雷電使這個人體擁有了生命。人造巨人天性善良,但由於面貌醜陋,被社會視為一種危脅。無法融入正常社會。他要求創造者為自己製造一個配偶,答應事成之後,與同伴雙雙遠離人間,隱居生活。弗蘭肯斯坦答應了怪人的請求,但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又擔心怪人因此繁衍出自己的種族,反過來對人類社會構成危險,遂毀去了尚未成活的女性人造人。怪人殺死弗蘭肯斯坦的未婚妻作為報復,從此與人類絕決。弗蘭肯斯坦追蹤自己的造物一直到北極地帶,最後雙雙消失在冰天雪地之中。

  《科學怪人》確實有資格被視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因為它具備了太多的科幻文學的本質特點。它用自然觀解釋故事裡的超現實情節:是雷電而不是魔法令怪人擁有了生命。它體現了科幻文藝的重要主題:科學進步與宗教、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弗蘭肯斯坦為他侵犯了「上帝創造生命的特權」而自責,被科學創造出來的巨人則因為無法融入社會,而與人類激烈衝突。它塑造了「人造人」這樣一個非人角色,而塑造非人角色,並藉此來折射作者對人性的思考,正是科幻文藝的重要特徵。它遠遠超越了當時鄉土文學的狹窄視野,主題建立在人類整體的角度之上。故事本身也由英國一直延伸到北極,具備了科幻小說經常使用跨國背景的特色。

  由於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備,《科學怪人》擁有長久的生命力,被反覆改編成電影,直到1970年代,還有通過它改編的最新版本電影上演。它也被譯介到各個國家。直到今天,作為一本常銷書,我們不難從較大的書店裡買到它的中譯本。如此深刻的主題,如此曲折和完整的情節,如此鮮明的人物形象,竟然出自一位二十二歲女作者的手裡,這本身就是一個科幻般的奇蹟。

  到了今天,Frankenstein已經成了一個習慣用詞,指科學創造的生命,並且通常是貶意的。比如,一部描寫基因工程製造的怪魚的科幻片就被取名為Frankenfish(《科學怪魚》;2004)。

  不過,雖然雪萊夫人和雪萊一樣都是自由派文人,但受束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作者還是在宗教上作了妥協,讓主人公弗蘭肯斯坦因為侵犯了「上帝創造生命的特權」而充滿負罪感。

  當時的瑪麗‧雪萊自然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作了開宗立派的事情,但她對科幻小說這種類型(genre)多少具備了自覺性。1826年,她又創作了一部名叫《最後之人》(The Last Man;1826)的科幻小說。這部作品流傳不廣,但質量更高。

  雖然打響了科幻文藝的頭炮,但瑪麗‧雪萊沒有把創作科幻小說當成一項長久的事業來探索。

  英國作家柯南道爾(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1859-1930)以福爾摩斯系列(Sherlock Holmes Stories)偵探小說著稱。他同時也是早期的科幻文學探索者之一,創作過《萊福士‧哈伍的發明》(The Doings of Raffles Haw;1891)、《羅沙米哥斯慘劇》(Round the Red lamp > The Los Amigos Fiasco;1894)、《恐怖谷》(The Valley of Fear;1914)等科幻小說。

  1912年,柯南道爾出版了他最著名的科幻小說《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小說描寫了南美高原上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演化速度晚於世界其它地方數千萬年,大量恐龍存活了下來。由查林傑教授(Professor Challenger)帶領的探險隊前往考查,經歷種種冒險,甚至將一隻翼手龍帶回文明世界。《失落的世界》從二十年代就被搬上銀幕,廣為人知。幾十年後,美國作家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1942-)再次挖掘這個題材,創作了同名科幻小說,並也被搬上銀幕。查林傑這位「挑戰者」(英文中同為Challenger)的冒險性格也被作者塑造得栩栩如生。

  在長篇科幻小說《萊福士‧哈伍的發明》中,柯南道爾塑造了一個悲劇人物。主人公哈伍發明了現代化的煉金術,立刻擁有億萬身家。他心地善良,用自己的財富從事慈善事業,但事與願違,許多接受他恩惠的人坐享其成,甚至成為惡棍。主人公最後於悲憤中自殺。

  不過,這些作品為他的《福爾摩斯探案集》的光輝所籠罩,以致在後世缺乏影響。今天,翻開文學詞典、百科全書,我們只能在「偵探作家」的條目下找到他的身影。

  十九世紀時,人們還不能肯定比重超過空氣的物體能夠飛起來。所以,那時候早已升天的氣球成為滿足人們飛行願望的首選,也因此產生了大量關於飛艇題材的科幻小說。吉卜齡(Rudyard Kipling;1865-1936)是其中的重要作者。他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當然,原因不是他在科幻方面的創作成就。吉卜齡於1904年創作了《夜郵》(With the Night Mail: A Story of 2000 / Together with Extracts from the Magazine in Which It Appeared),又於1912年創作了《航空控制板真簡單》(As Easy as A.B.C.[Aerial Board of Control])。在這兩部科幻小說裡,作者全面地設計了未來的航空管理體系,只不過在現實上,負載這個系統的硬體最後變成了比重大於空氣的飛機。

  1921年,英國大文豪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創作了一個科幻色彩濃厚的劇本——《回到瑪土撒拉時代》(Back to Methuselah)。瑪土撒拉是聖經中長壽者的代表,類似於中國的彭祖。這個劇本引用了演化的概念,描述人類如何從創世之初,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直至遙遠的將來,所有人都變得如瑪土撒拉一般長壽。最後,到了西元兩萬多年,人類已進化至可以擺脫形體的束縛,而成為超然物外的純粹心靈。

  十九世紀裡,科學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中改變著過去的社會形態,也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催生科幻小說的萌芽。在俄羅斯,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duardovich Tsiolkovsky;1857-1935)為了宣傳他的多級火箭原理,開始創作科幻小說。第一篇《上月球》(Na Lune [On the Moon])於1893年發表在莫斯科的《環球》雜誌上。後來還寫了《天地之夢》(Dreams of the Earth and Sky;1895)、《地球之外》(Vnye Zyemlyi [Outside Earth];1907)等作品。像許多國家的早期科幻作品一樣,齊奧爾科夫斯基的這些小說缺乏文學色彩,充滿了大量技術細節的描寫。引不起非專業人士的興趣。但是齊奧爾科夫斯基可能是到目前為止創作了科幻小說的最有份量的專業科學家。

  在法國,作家侯尼(J.-H. Rosny;[Brothers Joseph Henri Honoré Boex;1856-1940]+[Séraphin Justin François Boex;1859-1948])在科幻史上的影響無法與凡爾納相比。但他與法國文學界有著廣泛的聯繫。通過他,科幻文學在法國較早地為主流文學界所認識。他的代表作《尋火記》(La Guerre du Feu [Quest for Fire];1982)於1980年代被搬上銀幕。

  十九世紀的英國文豪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於1886年出版了一部科幻小說,這部作者在科幻小說方面的惟一創作,就是如今已經成為科幻經典的《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又名《傑柯博士與海德先生》。小說裡的主人公傑柯博士發明一種奇藥,可以定時誘發性格中的罪惡面。他在自己身上實驗這種奇藥,於是定期變成邪惡的海德先生。由於傑柯博士一直隱居,人們以為海德控制並且殺害了傑柯,引發了一個詭秘的偵探故事。我們不知道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這部作品裡吸取了多少營養,但在保守的維多利亞時代寫這樣的主題,體現了作者非凡的勇氣。同時,這部小說也體現著科幻文學在社會與人性題材方面的特殊表現能力。

  在德國,庫爾德‧拉斯維茨(Kurd Laßwitz [Kurd Lasswitz];1848-1910)進行了科幻小說方面的早期探索。他的《雙星記》(Auf Zwei Planeten [On Two Planets];1897)比同樣描寫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威爾斯(H.G. Wells;1866-1946)《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1898)還要早一年。他的其它科幻小說包括《宇宙圖書館》(Die Universalbibliothek [The Universal Library];1904)、《10000年的人類》(AITNOG按:查不到,我盡力了……)等。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後來德國的年度科幻小說獎就被稱為「拉德維茨獎」(Kurd Lasswitz Award)。

----------------------------------------
  第二節:北美的早期科幻開拓者

  當時走在科技和社會變化前列的美國,也產生了一批科幻文學探索者。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en Poe;1809-1849)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人物。1839年,愛倫‧坡創作了《艾洛斯和查米恩的對話》(The Conversation of Eiros and Charmion)。在這部作品裡,地球受彗星撞擊失去氮氣,處於純氧燃燒的熊熊大火中。

  作者於1848年創作的《未來的故事》(AITNOG按:Mellonta Tauta?!)把時間背景放在2848年。那時,天空中飛翔著巨大的飛艇,主人公在飛艇上給同伴寫信,回憶過去的歷史。讀者會看到他充滿自信地描述著一些其實完全錯誤的史實。這篇幽默科幻小說提醒我們,或許我們對以前的歷史也是一無所知,歷史學家完全搞錯了他們手中掌握的文獻。

  雖然並不以科幻小說見長,但愛倫‧坡天才地、直覺地把握住了科幻小說的本質特點:愛倫‧坡根據幾項基本的物理法則,輕而易舉地便使他的故事具有真實感。

  1888年,美國作家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出版了他的名著《回顧2000-1887》(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這部宣傳空想社會主義的作品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超過一百個團體受其影響成立起來,從中還組成了一個國家主義的政黨。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部作品的情節非常簡單:主人公韋斯特(Julian West)由於催眠作用,沉睡於1887年,在2000年甦醒。當時的美國已經實行了作者心目中的社會主義制度。他與新時代的人相互介紹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從中展示了作者的社會改造理想。這部作品雖然不是標準的時間旅行題材,但距此已經很近,在表現手法上效果完全一致。當然,作者是把它作為一部烏托邦小說來創作的。但與以前此類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烏托邦小說的背景往往設定於同時代的未知世界,而《回顧2000-1887》第一次將理想世界的背景放到了未來。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文風恢諧幽默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也創作了時間旅行小說《亞瑟王朝的洋基佬》(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1889)。在這部小說裡,一個來自美國康乃狄克州的鐵匠夢遊到亞瑟王朝時代的英國(西元六世紀),目睹了君主制度的腐朽,貴族、騎士和教會人士的無知、貪婪。這個鐵匠想通過工業革命、普及教育、建立民主制度等方式改變歷史,甚至可以造出電網、機關槍與古代武士們較量。當然,歷史最後並沒有那樣變化,因為作者讓他遇到了巫師暗算,長眠一千多年回到十九世紀。這部小說與時間旅行類科幻小說的距離,僅僅在於主人公不是乘坐時間機器,而是被當頭一棍打回歷史的。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吐溫一生以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為己任,但在這部他五十多歲時創作的小說中,作者還是認定,美國社會縱然問題無數,但它的自由、民主和科技進步仍然是「黑暗的中世紀」無法比擬的。這部作品體現了馬克‧吐溫不同於巴爾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1850)等農業社會懷舊派文人的思想本質。

  除了創作外,馬克‧吐溫受美國技術狂熱的影響,還親自設計許多科技發明,後來還因為自動排字機專利經營的失敗而陷入財務危機。這種對科學技術的直接興趣對作者的創作也產生了極大影響。

  出生草莽,放蕩不羈的美國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也是科幻小說的早期探索者之一。他最早的科幻文學探索作品是《一千次死亡》(A Thousand Deaths;1899)。第一卷裡曾經介紹過的《鐵蹄》(The Iron Heel;1908)則是他的科幻代表作。此外,他還創作過《亞當之前》(Before Adam;1906)、《星遊者》(The Star Rover ;1914)、《紅色瘟疫》(The Red One;1915)等科幻小說。在《天外飛鴻》(AITNOG按:沒辦法確定……)中,傑克成功地構思了外星人的故事。

  在世紀之交的美國,還產生了一位有影響的通俗科幻作家:艾德加‧萊斯‧伯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1875-1950)。他的代表作《人猿泰山》解放前就被譯介到中國,最近又被大量地重新翻譯過來。這個系列小說塑造了在猿人世界裡長大的一個人類孩子,並且成為此類題材的開山之作。一段時間裡,這個攀著籐條在林間呼嘯的野人風靡文明世界。伯勒斯還創作過《火星公主》(A Princess of Mars;1912)等科幻小說。

  伯勒斯的作品欠缺完整構思,也沒有多少文學上的考慮,但卻能以強烈的浪漫色彩和打鬥情節吸引讀者,並且因為數量很大而擁有廣泛讀者。而且,正是在這一大批讀者中,產生了許多後來的科幻作者。說到這些特點,中國科幻迷可能會想到大家很熟悉的一個人——倪匡。是的,我們可以把他們當作同一類作者。不同國家科幻史上往往會出現同樣的人物,因為他們代表著科幻小說本身發展中的不同階段。

----------------------------------------
  第三節:其它地區的早期科幻開拓者

  我們的東鄰日本受工業化的影響,於二十世紀初也產生了自己的科幻小說。日本科幻的開拓者是押川春浪(本名:押川方存;1876-1914)。1900年,他創作了預言日俄戰爭的科幻小說《海底戰艦》。

  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塊殖民地印度,也產生了自己的科幻萌芽。1897年,印度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賈格迪什‧錢德拉‧博斯(Acharya Jagadis Chandra Bose;1858-1937)創作了科幻小說《馴服風暴》(AITNOG按:真的不可考……),講的是用髮油平息海上風暴的故事。同時,拉納德創作了《星星的微笑》(AITNOG按:真的不可考……),馬德哈夫創作了《斯里尼瓦撒——雷奧》(AITNOG按:真的不可考……)等作品。凡爾納的作品也被當作科幻啟蒙介紹到印度。這些早期科幻作品大多被看成神話作品或者兒童文學。

  從1818年到二十世紀1920年代,世界各地雖然湧現出了許多科幻作家和科幻經典,但科幻文藝一直沒有建立起自覺意識,更多地是出自個別作者的靈光乍現。在這段時間裡,科幻文藝還沒有統一的名稱,它們被稱作科學冒險小說、科學傳奇小說、預言小說等。甚至有過一個很可笑的名字——「偽科學小說」。本節中介紹的這些科幻作品,基本上是科幻藝術真正獨立以後被「追認」的。由於缺乏自覺意識,萌芽時代的作家們雖然感覺到自己在探索一個全新的文學品種,但對這個文學品種的規律性還沒有什麼探索。

  在這個大潮中,我們中國並未落後。下一卷筆者將用一章來介紹早期中國科幻的成就。

  所有這些先驅者都為科幻小說的誕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貢獻最大的兩位,莫過於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和威爾斯(H. G. Wells;1866-1946)。只有他們,才將科幻小說徹底發展成一個獨立的文學門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ITN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