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載於《幻象》第五期〈菲利普.狄克專輯〉1991年09月春夏季合刊 [已絕版])

呂堅平作 / AITNOG修訂



[美國科幻作家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肖像]


[宇宙的問題兒童]

你看過《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1990)嗎?看完之後,你會不會突然覺得現實與夢境是那麼的難以區別?你看過《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嗎?看完之後,你會不會突然對人的定義起了懷疑?這兩部近年來備受矚目的科幻電影,是分別改編自美國科幻作家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原著短篇小說《記憶總動員》(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AITNOG譯《記憶大批發》(^_^)!!)以及長篇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如果宇宙是一間大教室,狄克就像是課堂上愛惹麻煩的問題兒童(對宇宙而言,每一個人類的一份子都只能算是『兒童』)。他愛對想當然耳的事物提出質疑,對約定俗成的信條提出挑戰。在冷戰年代,那種敵我分明、漢賊不兩立、統獨不並存的社會中,這一類專門製造問題、混淆認知的人物,似乎不太為堅持安定的沈默大多數所接納,所以他的作品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事實上,他沒有任何一部著作在初版時進入暢銷書之列。倒是在歐洲,特別是在英國,他廣受歡迎,甚至被譽為「最偉大的美國科幻作家」。而在早期的美國市場上,他的作品出版數個月之後,往往就淹沒在廉價書堆中,乏人問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受歡迎,還有人稱他為「各星球之間最偉大的科幻作家」。在一次對許多科幻作家所做的問卷調查中,只有他被所有接受調查的科幻作家票選為他們心目中「最尊敬的科幻作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今天這個冷戰和解、朝令夕可改、事事可以商量及妥協的時代中,狄克作品中那種迷迷濛濛,真假難辨的魅力,吸引了這個時代中同樣愛問問題的人們。

但對於這樣一位辛勤耕耘又才華橫溢的作家來說,評論家以及讀者們的支持,似乎來得遲了些。直到晚年,他仍然一貧如洗,要像新進作家一樣辛苦奮鬥,才能換取溫飽。可堪告慰的是,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年,他終於衣食無虞,甚至可以說是「發了」!最主要是他從改編自他原著的電影《銀翼殺手》(校註:台灣上映片名《二0二0年》)版稅上結結實實賺了一筆。(該片於1982年拍竣,但狄克未及看到完成的影片便已去世。)

這麼一位宇宙中的問題兒童在他的實際人生中,也是問題重重,麻煩不斷。他是一位多情種子,有過好幾次轟轟烈烈的戀愛,這其中還包括五次草草收場的婚姻。他嘗試過迷幻藥,希望能藉此探索心靈深處的奧秘。他晚年又著迷於神秘宗教,引起了不少議論。很難猜測他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因為就如同他的作品,人們常常搞不清楚他什麼時候是玩真的,什麼時候只是開個小玩笑。


[臨危受命的凡夫俗子──狄克筆下的人物]


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的代言人──他在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

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大英雄和大壞蛋,他們大部份是受害者、囚犯和被當作傀儡一般操弄的男人和女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少了他們,世界不會壞到哪裡去,多了他們,世界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但他們往往像是在棒球比賽第九局下半兩人出局又滿壘時上場打擊,球數最後演變成兩好三壞滿球數,而這時天空又下起雨來。

菲利普.狄克筆下的角色通常是不知不覺地處身在世界行將毀滅或轉變的關鍵時刻中。現實對他們來說,就像政客的承諾一樣不可靠。他們所面對的可能是外星人、機器人、迷幻藥或時間渦流等威脅整個人類生存的強大敵人,但他們畢竟只是凡夫俗子,平庸、膽怯、喜歡分析自己,有時會暗逞英雄但常搞得牛頭不對馬嘴。讀者會禁不住問;這些人行嗎?他們能贏得勝利嗎?問題就在這裡;什麼是勝利呢?這一點連狄克自己都沒有定數,但不論如何我們的主角會繼續奮鬥下去,只是沒有所謂的勝利,也當然不會有英雄。

但另一方面,可也不要小看了這些凡夫俗子,有時候他們會令在上掌權者及厲害的英雄好漢跌破了眼鏡。工人們日復一日單調乏味的苦工可能竟是整個世界的重心!在狄克筆下,微不足道的,事實上可能影響重大;看來影響重大的,可能反而微不足道。崇拜英雄及偶像的時代風尚之下,他提醒我們;你我的靈感和能力比起偉大耀眼的明星級人物,其實不會相去太遠。商店店員和倉庫管理員跟元帥及救世主一樣有可能成為狄克故事中的焦點人物,像《專用市場》(Captive Market)中的貝瑟珊老太太其實擁有時空的最終秘密,而她卻只利用它來賣菜;《記憶總動員》中的奎爾表面上只是一名小職員,其實是政府幹員甚至──整個人類的救星。

所以在讀狄克的著作時,你不會常看到類似一艘-英里長的巨型太空戰艦燃燒著墜向太陽的壯觀場面,倒是常看到像一個跛腳的機器人陷在水溝裡,要不然,再可怕一點,像一隻蒼蠅陷在時間渦流中,等等。在狄克的小說中,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都是互有關聯的;每一份子都很重要,以致於當其中一份子受苦時,其他的也一定遭波及,當然,一定也會波及到菲利普.狄克他自己。


[人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狄克最關心,當然也是他發揮最多的主題。是什麼把人類以及其創造物區分開來?除了狄克之外,這也是其他許多後起科幻作家寫作的重心,但狄克又反問另一個問題;「人不是什麼?」然而在他的作品中,並沒有提出問題的答案,只是凸顯問題本身而已,從《第二終結者》(校註:Second Variety;電影版本為《異形終結》(Screamers;1995))中人皮鋼身的終結者,到《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血肉之軀的連結六號(Nexus 6)人造人(校註:Replicants),這個問題似乎是越來越難得到答案了。


[夢與真實]

巴布狄倫(Bob Delon)曾唱道;「如果我出現在你夢中,你也會在我夢中。」幾乎所有狄克的小說都是從同一個基本假設出發,那就是宇宙間沒有一個唯一的,完全客觀的真實。故事中的主角可能會發現,其實他只是他人夢中的幻影或是佈景中的活道具。我們心目中的真實都只是感官帶來的幻覺而已。在《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中,狄克更把這個假設推到極致──現實是相對的,它只是諸夢之一,而要分辨夢與真實是不可能的。

這種夢幻迷離的了悟或許得自於狄克個人克藥以及乞靈於神秘宗教的經驗吧!夢與真實的糾纏不清常成為故事的主線,而未卜先知、隔地移物等夢想中的超自然能力更公然搬上了面與客觀真實的科技並列,成為狄氏未來史的特色之一。有的夢境是來自妄想症。照狄克的解釋,妄想症其實是遺傳自人類祖先逃避食肉動物追捕的本能之一。這種本能告訴他們,他們正被虎視眈眈地注意著。許多狄克筆下的人物都有這種妄想症。另一個夢的來源則是迷幻藥。雖然狄克小說中特有的夢魘般的張力,部份是來自克藥的經驗,但狄克很了解迷幻藥對人們的傷害。早在迷幻藥尚未成為社會問題之時,狄克就曾在《艾德利治的三道印記》(The Three Stigmata of Palmer Eldritch)中描述迷幻藥如何成為控制整個社會的工具。這一點也充份顯示狄克預測未來的本領。


[反戰情結]

狄克在加州柏克萊開始其寫作生涯,該城的自由風氣想必給了他極大的影響。我們對他在第二世界大戰期間的童年所知無多,但從他的作品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對軍事體系的憎惡,以及對交戰雙方的恐懼。他極不贊同宣揚以戰止戰的口號。他認為如果將來勝利的果實全由軍事官僚系統所獨享,那麼為了勝利而犧牲民主、自由將只是枉然。在他的作品中,只有當人們拒絕戰爭和侵略時,才會有真正人性的流露。

早在反戰成為風尚的六十年代之前,狄克早已為此投注了大量心力。在他全部寫作生涯中,他一直努力宣揚人道主義,力貶現代國家的組織控制,不管前者是那麼的微小和脆弱,而後者又是多麼的有效率。


[結語]

菲利普.狄克這顆偉大的科幻心靈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但他留下的傑作仍不斷給予讀者震撼和反省。《幻象》此次推出的「狄克專輯」分成兩個單元,第一個單元瀏覽由狄克原著改編的電影《銀翼殺手》和《魔鬼總動員》;第二個單元包括狄克談論科幻小說的一篇短文以及兩篇小說;《魔鬼總動員》的原著《記憶總動員》和精彩無比的中篇《第二終結者》。希望藉由這個專輯能幫助你認識這位愛作夢的「人造人」。


[相關權利歸原作者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ITN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