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載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年07月31日)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相信在華人社會中,沒有一個人不熟悉這句聽來充滿希望、振奮人心的口號。但如果我再追問:「二十一世紀是怎麼樣的一個華人世紀?」相信腦子裡浮得出畫面、嘴巴上說得出名堂的,可能就不多了……

二十一世紀到底是華人的世紀?還是洋人的世紀?我不知道。但我曉得,至少對大部分的美國人而言,「二十三世紀早已是美國人的世紀」似乎無庸置疑。為什麼?因為他們不但早就曾經現場目擊,甚至於連這段「未來的歷史」都已經預先寫好了。
無巧不成書,星條旗飄揚的美利堅合眾國裡最受歡迎的兩部科幻影劇作品,恰好也都與「星星」(Star)相當有緣:我們已經曉得《星際大戰》(Star Wars)為美國奠立了美式神話的原型;而另一部影響層面更為深遠的《星艦系列》(Star Trek),則替美國在科技與社會、過去和未來之間,搭建起緊密連結的橋樑,為這個今日軍事與文化的強權,提供永續發展的無限動力。

嚴格說來,《星艦系列》並不算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原生產品,而是一齣誕生於1966年美國NBC全國電視網的肥皂影集。雖然在推出之時並未受到電視公司的青睞與重視,但《星艦系列》以一次又一次天馬行空的星空奇遇、一幕又一幕拍案叫絕的星球冒險、一場又一場扣人心弦的星海爭霸,和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星際異人(有些角色說是『人』似乎有些牽強……),擄獲廣大觀眾的心,讓這齣險遭腰斬的新奇影集,一如劇中屢屢絕地逢生的星艦「企業號」一般,憑著成千上萬的抗議信件得以起死回生,繼續帶領眾人「勇敢地航向人類前所未至的宇宙洪荒」!

六0年代到七0年代的美國,正處於「美蘇太空競賽」的高峰,而《星艦系列》誕生於這個歷史的奇異點上,似乎成了一種偶然的必然:在美國,有人認為是太空競賽激發了《星艦系列》的誕生;也有人覺得是《星艦系列》鼓舞了太空競賽的士氣。何者為真?我想並不重要,因為對於所有的美國觀眾而言,英勇帥氣的寇克艦長和尖耳鳳眼的史波克先生,確實是比阿姆斯壯還早一步帶領大家遨遊太空的英雄人物;而時空之舟「企業號」的傳奇,也將美國的「科技立國」精神,牢牢地扣合在這個新興強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上。

電視劇集中「企業號」(Enterprise)的命名,來自1964年完成環球巡行的美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而當這艘虛構的星際航艦成為美國科技精神的象徵之後,NASA又在1976年接到四十萬封來自全國各地星艦迷的陳情,將第一艘出廠的原型太空梭再次命名為「企業號」。照這樣發展下去,若說到了二十三世紀時,真正的星艦「企業號」會在全體美國人的殷殷期盼下隆重啟航,那也一點都不會令人意外。

一齣描繪未來世界的科幻傳奇,至此成了一則「自我實現的預言」──通俗科幻的大能與力量,確實是要超乎許多「專家學者」的想像。

《星艦系列》的傳奇,從六0年代延燒到新世紀的降臨,也從小螢幕一躍登上大銀幕,至今絲毫沒有任何沒落的跡象。原因無他,只為「企業號」總能航行在美國專屬的歷史軌道之上:《星艦系列》用科學與科技的魔法,從過去的集體記憶中取材,採當下的生活情境來加工,最後則以未來的時空奇觀作呈現──美國人不單是看見了「科技的未來」,而且是「熟悉的未來」,無疑地更絕對是「美國的未來」!

人家早已「看到了」二十三世紀,而我們曾經「看見過」二十一世紀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ITN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